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八【中国贡献】推演

北京卷的中国贡献

2024-06-03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二)北京卷的中国贡献
全国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优势作文》首席专家  朱望新

    前言:
    八、
中国贡献 
    我们之所以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动机是:需要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从低视角看,看到的是获取,是我能获取什么;从高视角看,看到的是贡献,是我能贡献什么。
    获取的人多,贡献的人少,这个民族、国家就有问题;获取的人少,贡献的人多,这个民族、国家才能真正伟大起来。
    毛主席说: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毛主席1956年讲的这句话,对我们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层次。
    从这个层次看,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等,最终是要实现:中国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借用毛主席这句话,我们看高考作文的时代主题、精神,就能看得更清晰、更透彻。而且对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贡献和自己身上的使命担当,也能有一个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先看看中国的贡献:
    (因为咱这个是作文教材,不可能进行学术性的论述,只能通过一些枝节、片段来感知。)
    古希腊时期涌现的大批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这是西方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同期的中国同样涌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大批思想家,那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同样伟大。只不过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之后,再涌现出大批思想家,西方思想的夜空群星闪烁;而中国思想的夜空,只能看到一些流星一闪而过。
    1、中国的科技贡献:
    讲到科学方面的贡献,同学们一般都会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搬出来说事,好像除了这四大发明就没有什么科技了。这种对科技的认知是极其片面、狭隘的;而且这种偏狭的科学思想,将严重影响中国科学的发展,自然影响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更可怕的是这种偏狭的科学思想,严重影响到了咱高考作文对世界的认知了。大家熟知的那只天安门广场的蝴蝶,它的翅膀煽动的空气微动,传导到美国,引发一场飓风,这是科学;而我们高考作文中出现的那群钻进黑洞的蝴蝶,那就不是科学了,中科院动物学家评价道:那简直是扯淡!色彩艳丽的蝴蝶群怎么就钻进漆黑的山洞里去了?
    你听说过“李约瑟之问”吗?这个问题由英国剑桥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提出:中国在17世纪前,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
    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为什么中国没有出李约瑟这样的学者?这里是不是暴露出中国人对科学认知的一些问题?
    李约瑟讲得很清楚:在17世界之前,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17世界之后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呢?
    我认为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以下简称为北大科传),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同学们能很有启迪的,不管是对我们的高考作文,还是进入大学后对任 何科学的学习都能陪伴你探索科学的旅程。北大科传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两者不能混淆。搞清了科学才能讲得清技术。科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西方遥遥领先的数理科学模式,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西方因为这种科学的巨大贡献,也掌握了更多的世界话语权。另一种是博物学的模式,比如达尔文,他的进化科学是不需要建立数理模式去推导的。两种科学是一条河的两岸,是井水与河水之间的关系。
    搞清了科学的这两种模式,我们就容易解答李约瑟的难题了:中国古代的科学不是数理模型式的科学,而是博物学的科学。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很多学者怀疑中国古代压根就没科学。对,如果说数理模型的科学,中国古代确实没有;但是我们有博物学的科学。正是靠着这种科学,让中国古代科技能够为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
    理解博物学的科学,中医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案例。中医,这一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传统之中。它通过观察自然、了解动植物以及矿物的属性,以此来理解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博物学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理解,以及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智慧。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博物学的实践,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通过研究中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博物学的科学内涵,也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看医院治病,西医是不是把人作为机器一样来诊断,看病人哪个部件、哪个指标是不是出了问题?西医的药物也是通过数理模型计算好的,每个人都是无差别的;而中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系统,通过“望闻问切”来找病因,开出的中药也是因人而异的。
    当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时,中国的中医界欢呼了:中医总算获得了世界科学承认;中医总算登上了世界医学的顶峰。当时北大科传给了一个理性的忠告:青蒿素的提取获得诺奖,这不是中医的荣耀,而是中医的终结。
    很明显,青蒿素的提取用的是数理科学的分析法,与中医的博物学完全是一条河的两岸。你还为中医的胜利而欢呼?人家把中医要彻底拉到西医的道上,咱中医不就要终结了吗?包括中国主流的中医研究机构、专家,当时都是这种科学认知的偏狭。
    有了北大科传的这种科学思想,我们就能很好地认知中国古代科学对世界的贡献了:古代的“农医天算”等科学,确实为世界和世界的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学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水稻,贡献了都姜堰之类的水利工程。
    医学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中医、中药和华佗、李时珍这样的名医。
    天文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农历、二十四节气和张衡的浑天仪。
    算术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刘徽的“九章算术”,贡献了祖冲之的圆周率……
    当然,17世界之后中国科学对世界贡献少了,这是因为博物学式科学的先天性不足,还是因为宗教、体制、教育等科学之外的其他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时代青年所要思考的了,这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使命担当。
    2、中国的文化贡献  
    如果说科学上中国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在文化上中国就应该是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截止2024年高考前,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目录的文化遗产共有39处,从这个目录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这里得有个小科普,要不然同学们要被网上查找出的结果眼花缭乱。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加上去年新晋世界文化遗产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共是39处了;世界自然遗产是14处;自然、文化双遗产只有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4处。这三种世界遗产,不管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都是物质的;因此还有一种非物质的世界遗产,这就是我们常听的“非遗”,其全称应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中国进入世界非遗目录的一共有43项。)
    从世界文化遗产看中国贡献:都江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丝绸之路的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都是和中国传统科技有关。
    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贡献:蚕桑丝织技术、中医针灸、24节气、珠算,宣纸、书法、篆刻、雕版印刷、木结构建筑等,四大发明只有宣纸、雕版印刷进入;其它两项为什么不能进入,很值得我们思考。另外,我们一定要清楚,在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许多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中国科学、中国文化。
    长城、大运河、敦煌莫高窟这些收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经典文化遗产,同学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吧,简直可以说是中国的符号了。但从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国中小学生在报刊发表的作文数据看,笔者真的要为中国科学的未来,中国文化的未来而绝食了。中国的符号,在中国青少年的作文中难觅踪迹,这说明什么?
    我们立马就可以在中国知网的“中小学生作文数据库”查出结果:
    将近2亿的中小学学生,这几十年有多少人写长城呢?
    

    总共是89篇(个别题目中不出现“长城”的名字而写长城的除外,以下同),最新发表的一篇是2023年9月,这就是说,从去年9月,到现在就没有学生写“长城”了。难道我们的学生就真的不需要长城了吗?
 
    将近2亿的中小学学生,这几十年又有多少人写大运河呢?
    
    总共才3篇,是大运河不美吗,是大运河不科学、不文化吗?我真的要掉泪了。
 
    将近2亿的中小学学生,这几十年又有多少人写敦煌呢?
   
     总共才24篇。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凸显“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敦煌文化,全国几十年既然仅有区区24个同学在自己心爱的作文中写过!天天说怎样怎样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不搞笑吗?
    相信高考作文命题者、教师和学生看了这组数据后,就能知道高考作文应该怎样改,应该怎样写了吧?
 
    3、从“普洱茶林”看中国贡献
    最新登榜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普洱茶林,对我们理解中国在文化方面的世界贡献很有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授奖词”清晰地概括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对世界的贡献,这里有科学、有文化、有农业、有生态、有管理……
    如果把这个材料命制成一道高考作文题,其蕴含的丰富主题,考生们肯定感兴趣,受启发。
    景迈山的布朗族先人帕哎冷留下遗训:“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绝不能让它遗失。”
    景迈山古茶林的智慧,绵延千年;离不开景迈山先人的遗训、教育。这种遗训也是一笔很好的“文化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
    “林下茶种植”即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结构,为茶树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同时利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并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有机茶叶。
    “这一种植传统通过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茶祖信仰’保持下来,传承千年且依旧充满活力,是森林农业开发和人类茶种植模式的典范,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
    在景迈山,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在千年前做的“用地规划”至今仍十分科学:高高的山顶是世居民族的“神山”,也是各村寨的水源地,受到严格保护;古茶林和村落位于中部,整体上围绕“神山”,古茶林的外围又有分隔防护林,以防治冬季低温和病虫害传播;生产粮食和蔬菜的耕地则在海拔相对较低、水源充足的地区,避免开垦和种植过程对古茶林的干扰。
    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景迈山的村寨中,有这样的乡规民约:不能随意砍伐茶林中的高大树木,违反者需首先在寨心向茶祖请罪,然后负责修建一段村寨道路,完工后在路旁立牌写明自己所犯错误,警示后人。
    ——《景迈山古茶林的千年智慧传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林茶共生、人地共荣,体现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朴素智慧。
    画里画外,我们看到的都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理解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身上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中国是要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个体的中国人就是要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青年,就应该在科技、文化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理解了“中国贡献”,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高考作文的主题、题材,我们就能写出优势的高考作文。

  
 
    (二)北京卷的中国贡献
    1、北京卷:文体二选一的标题式命题。
    题目一:
    云南普洱市景迈山的布朗族先人帕哎冷留下遗训:“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绝不能让它遗失。
    结合上面材料,请以《传承》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题目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勉励他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为促进中阿友好贡献力量。
    习近平表示,我读了你们每个人的信,从字里行间、画里画外感受到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两国友好的期盼。
    欢迎你们来中国看熊猫、登长城,长大后到中国读大学,也欢迎更多的阿联酋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同中国的青少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把友谊的种子根植在心里,为开创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把友谊的种子根植在心里”除了中阿友谊,还给我们其他方面的启示。
    结合上面材料,请以《根植》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题目一导引:
    命题思路:
    北京卷的这道作文题采用了文体二选一的标题式命题,其中题目一要求以《传承》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这一命题思路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和对于材料的深入分析能力。通过给定的材料,引发学生对“传承”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检验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主题提炼:
    从给定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传承”这一主题。布朗族先人帕哎冷留下的遗训强调了茶树作为可以持续利用的资源,要代代相传,这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对后代的责任。因此,“传承”这一主题不仅关乎物质财富的传承,更涉及到文化、精神和责任感的传递。
    立意角度:
    (1)传承的重要性:可以从传承对于个人、家族、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传承如何使文化得以延续,如何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传承与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讨论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传承的困境与挑战:分析当今社会传承面临的挑战,如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淡漠等,并提出应对策略。
    (4)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强调每一代人在传承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实践等方式培养年轻人的传承意识和能力。
    在撰写议论文时,考生应明确自己的论点,比如可以主张“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石”,然后运用充实的论据来支持这一论点,如引用历史事例、名人名  言和自己的切身经历、感悟等。同时,要注意论证的合理性,避免出现逻辑漏洞。最后,语言要流畅,书写要清晰,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通过这样的引导式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高考作文题,从而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
    如果从本章总主题“中国贡献”看:传承就是贡献,传承就是力量。
 
    题目二导引:
    命题思路分析:
    本题是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题,命题紧扣时事热点,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的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这一命题思路体现了高考作文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的关注,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理解。通过让学生以“根植”为题进行记叙文写作,命题者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与友谊的深远意义,以及个人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主题提炼:
    本题的主题是“根植”,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它既可以理解为文化的扎根与传承,也可以理解为友谊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还可以理解为个人在学业、科技某个方面的专注、持之以恒和向上生长。考生需要围绕这些主题,结合材料内容,构思一篇记叙文。文章可以体现出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这种交流如何影响两国青少年的成长和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也可以通过自己每个领域的“根植”,书写个人的志气与情怀。
    立意角度:
    (1)文化交流与互鉴:考生可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叙述阿联酋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他们如何与中国青少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通过描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如何互学互鉴,共同成长,来展现“根植”的主题。
    (2)友谊的种子:考生也可以将重点放在“友谊的种子”上,通过叙述中阿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展现他们如何在心中种下友谊的种子,并通过共同的学习和交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这种立意角度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3)个人成长与贡献:考生也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或某个阿联酋学生通过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如何在个人成长道路上取得进步,并为促进中阿友好关系做出贡献。这种立意角度能够体现考生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4)专业学习的志气: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对某个专业领域学习的志向,讲述自己如何在专业学习、追求中像种子那样扎根泥土,汲取养分,向上生长。通过专业学习、探索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来展示自己的志气与情怀。
    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考生应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通过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同时,要保持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确保文章符合记叙文的基本规范和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3、作文导写
    题目一导写:
传承
——家庭教育中的科技智慧接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与科技智慧,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然而,传承这些智慧并非易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我成长的家庭教育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传承的力量,尤其是在科技方面的传承,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与使命。
    我家是一个典型的科技世家,祖辈们都是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从小,我就听着爷爷讲述他们那个年代艰苦创业的故事,看着父亲在科研工作中孜孜不倦的身影。这些经历让我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总是强调科技传承的重要性。他告诉我,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我们作为科技世家的后代,更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科技知识,父亲经常带我参观各种科技展览,还亲自指导我进行科学实验。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逐渐领悟到了科技的魅力,也坚定了我投身科技事业的决心。
    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是科技精神的传承。祖辈们那种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在研究一个复杂的科研项目时遇到了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夜以继日地钻研,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让我明白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在我看来,中国对世界的科技贡献是举世瞩目的。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航天技术、高铁网络等,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科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的国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如今,我已是一名高三学生,即将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但我会秉承家族的传统,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科技传承的使命。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将家庭教育中传承的科技智慧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科技的进步。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努力,共同推动祖国的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这份传承的力量,将激励我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
 
 
    题目二导写:
根植
——在科技沃土育中阿友谊之林
 
    我将自己理想的树苗,根植于科技的沃土;在科技的沃土上,培育中阿友谊的树林。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科技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而中国对世界的科技贡献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四大科技(农医天算),到现代的5G技术、高铁网络,中国的科技智慧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今,我有幸成为这伟大时代的一员,肩负着将中国科技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
    我对科技的热爱,源于童年时的一次科技展览。那时,我被一个展示中国高铁模型的展台深深吸引。看着模型上飞驰的列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激情。从那一刻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我对科技学习的深入,我越发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博大精深。在高中阶段,我选择了理科,专注于数学、物理等科技基础学科的学习。每当解决一个难题,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成就感和喜悦。这种对科技的热爱和追求,也让我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中,就有来自阿联酋的北京大学留学生阿里。他和我一样,对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科技问题,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阿里对中国的高铁技术赞不绝口,他说:“中国的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安全可靠,这真是令人惊叹的科技成就!”我深感自豪,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科技事业的决心。
    在与阿里的交流中,我意识到科技不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架起国际友谊的桥梁。我和阿里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对科技的共同热爱让我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这种友谊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差异,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关注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从量子通信到人工智能,从太空探索到新能源技术,中国的科技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科技文化的重任。
    为了更好地了解科技的前沿动态,我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科技素养,还结识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科技问题,分享创新思路,共同为人类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回望过去的学习历程,我深感自己在中国科技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积累上,更体现在对科技精神的领悟和传承上。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秉承这种精神,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的国际友人共同探索科技的奥秘,以科技为纽带,架起更多国际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科技广袤的沃土,培养中阿友谊之林,共同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