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七【参差多态】推演

上海卷的参差多态

2024-06-03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三)上海卷的参差多态
全国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优势作文》首席专家  朱望新
 
    前言:
    七、参差多态

    罗素的名言“参差多态,幸福之源”,对于我们的高考作文而言,不仅是一个关于“人生幸福”的有趣主题,而且在学业、生命、生态、生物、文化、艺术和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思路。“参差多态”这一概念,就像罗素的思想一样,堪称高考作文的灵感宝库。笔者曾半开玩笑地对语文老师说:只要深入研读罗素的《中国的问题》《赞美闲散》《幸福之路》等几本书,理解罗素的思想情怀,学生就能应对各种高考作文命题。
    罗素的人生、思想历程为高考作文命题和写作提供了大量深刻且“参差多态”的主题、题材和素材。
    罗素在西方就是智慧的化身,他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西方三大哲学家之一;还是杰出的数学家,其提出的罗素悖论在数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也是卓越的文学家,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在贵族家庭,祖父曾担任两任英国首相;然而,他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曾有过轻生的念头。
    在他11岁准备自杀时,因为发现世界上有和自己相似的人而放弃了这个念头,他的“自传”中这样写道:“因为有像‘你’一样的人存在,我开始对世界有了一丝期待。”
    他发现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玩的东西——几何;这是不是让我们想起柏拉图在他“学园”的大门上挂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从此对数学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剑桥的学霸。他的老师、伯乐怀特海曾看到他为考卷太简单而表达不满,于是直接帮他把考卷撕了,说:“你完全不用考。”
    难怪罗素能说出这样的名言:“奇妙的学习不但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小,而且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
    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不要因自己独特的看法而害怕,因为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的看法。”
    他为人类和平鼓与呼,他和爱因斯坦联合发表反核宣言。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培养人们的智慧和道德素质,可以消除偏见和仇恨,并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善良地解决冲突。
    罗素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谈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价值。以下是罗素的对中国文化一些观点:
    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这种历史传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强调“中和”思想,即在事物的对立面中寻找平衡点,这种思想可以在促进社会和谐、和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自律,这种精神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行为和言语,从而提高个人品质和社会道德水平。
    中国文化重视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中国文化对于历史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文化,从而使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罗素为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称赞: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坏东西——兽性、不安、欺压者和纯物质贪欲,他们都心如明镜,不愿接受。而对于那些优点,尤其是科学,则照单全收。”

    罗素还说过: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罗素曾到中国访问并在北大做过演讲,回英国后,写了《中国问题》这本书,在书中提出了中国人的三大缺点,“我不愿揭中国人的短,但中国人有三大缺点”:
    冷漠。在罗素看来,“中国人的冷漠必定会让盎格鲁-撒克逊人大为惊异”。罗素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在中国的街头看到很多饿死的人,但街道上赈灾的人却很少。
    父母为了几块大洋,就会将自己的孩子卖掉。
    罗素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冷漠,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他说在中国如果一条狗被撞成了重伤,路过的人见了大多数都不会同情,而是会对狗发出的嚎叫感到好笑。
    胆怯。在罗素看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忍耐力的民族,中国长期遭受侵略,但人们却普遍选择忍受。而这种忍耐,实际上就是一种软弱和胆怯。
    过分传统。在罗素看来,中国是个尊卑观念十分明显的国家。数千年来礼法的熏陶,的确让中国人讲礼貌,重道德。但也正是这种传统的影响,让中国人对阶层十分看重,也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再加上佛教对中国人民的影响,让老百姓习惯忍辱负重。而这种过分传统在当时的社会来看,的确是缺点。罗素认为,过分的传统让中国人民,缺少反抗的勇气。
    感谢罗素对中国人的批判,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赞美闲散》一书中,罗素提出了“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有趣话题。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就能读到本章的主题:参差多态,幸福之源。此外还有“用自以为是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在罗素的材料中,我们是不是仿佛看到了许多高考作文有趣而哲思的命题?我们再看看罗素其他一些名言: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
    有了对罗素人生历程、思想的感知,对“参差多态”主题的演练才能更精彩,更有效。

    (三)上海卷的参差多态
    1、上海卷:哲思式的发问话题。
    公理等于合理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题目导引
    命题思路:
    本题要求考生探讨“公理是否等于合理”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哲学、逻辑学和日常生活实践的深刻话题。公理,通常指的是不证自明、被普遍接受的真理或原则;而合理,则更多指向符合逻辑、合乎情理,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解释。题目通过询问公理与合理是否等同,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
    这样的命题,旨在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它要求考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概念辨析,更要能够结合实例,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主题提炼:
    文章的主题应围绕“公理与合理的关系”展开。考生需要明确公理和合理的定义,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主题的核心在于理解公理的普遍性和合理的相对性,并思考这两者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出现的不一致或冲突。
    立意角度:
    (1)公理与合理的界定:考生可以从定义入手,明确公理和合理的不同含义,阐述公理作为普遍接受的真理其抽象性和理论性;而合理则更侧重于实践中的可行性和逻辑性。
    (2)公理与合理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公理与合理之间的联系,例如公理可能为合理提供理论基础,而合理则是对公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检验。同时,也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如公理的普遍性和不变的特性与合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
    (3)公理与合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考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如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社会管理、世界认知等方面,来探讨公理与合理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立意中还可以强调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接受所谓的“公理”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判断其是否合理。
    (5)结论与展望: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考生可以给出自己对“公理等于合理吗”这一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对未来社会如何更好地平衡公理与合理,以及如何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展望。
    综上所述,本题要求考生具备深厚的思辨能力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公理与合理的复杂关系,形成有深度的见解和分析。   
    优势提示:
    这个命题对于常规“优势”的同学,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必须有较好的逻辑思辨能力,才能进行自己的分析、论证;对于已经养成了逻辑、哲学、法律方面优势的同学,就是一次展示自己“优势”的良好契机了。高考作文命题无论如何改革,无论如何开拓写作空间,都是很难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都是不可能绝对合理的;只能是一种“公理”了。
 
    3、作文导写
公理与合理:历史的辩证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于公理与合理的追求始终如影随形。这两个概念看似相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差异。公理,往往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而合理,则更多地体现在具体情境中的逻辑性与实用性。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会发现,公理并非总是等同于合理,而合理也并非总是能够符合公理。
    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的剧本,其中充满了公理与合理的碰撞与交融。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长期被视为公理的代名词,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被社会广泛接受。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些儒家公理显然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此时,法家的合理主义应运而生,强调以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这种合理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公理的不足。
    再将视线转向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公理,是通过对世界本原的探寻来揭示宇宙的真理。然而,这些高深的哲学理论并不总是能够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相比之下,罗马法则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实用性著称,它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合理性的精神。
    历史告诉我们,公理与合理并非总是步调一致。有时,公理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被证明其合理性;有时,合理的选择可能会暂时违背公理的准则。这种差异并非意味着公理与合理是对立的,而是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公理与合理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伦理问题。在这些领域,我们既需要坚守一些基本的伦理公理,也需要灵活地运用合理性思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理与合理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公理为我们提供了道德和价值的基石;而合理则帮助我们在具体情境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应该学会在坚守公理的同时,保持对合理的追求,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多样性。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大学的高三学生,我深知公理与合理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断在公理与合理之间寻找平衡,以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综上所述,公理与合理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等同,而是需要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