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教育课题概览

国家教育规划课题组成员应多样化

2014-07-09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文章作者:雷泓霈 负责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提上日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称,《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从现在开始,到2月底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等《纲要》的征求意见稿出来以后,还会针对文本向全社会继续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教育者,笔者不禁为这样的远景教育规划叫好。可看到“本次《规划》课题组成员通常由教育系统内部的专家学者和教育部的官员组成,囊括了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各地的教育厅局以及教育部的相关人士”的字样,笔者想提醒一下,《规划》课题组成员不能没有以下成员。
  一是学生群体。虽是远景教育改革方案,各种规划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长期以来,有关学生的各种改革措施方案,很少听取学生的声音想法,多是成人意志、专家意见和精英想法,这些人的发言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但毕竟是一家言,有浓重的“大人思维痕迹”和认识局限性,有些规划的具体条文可能会忽略学生们的精神意愿,甚至会背离学生实际情况、主观愿望。形成某些规划条文专业性太强,太空洞,不适合学生实际需求。
  为了弥补这种缺憾,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法令条文越来越注重孩子声音,作为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的《规划》,如果充分吸取学生声音,在科学性、远景性的基础上,再多一些符合学生意愿的实践性,一定更圆满。
  二是普通民众阶层。我们常说要“开门立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但若问计人缺乏积极主动的民生意识和纳谏意识,问计就会流于形式,止于浅薄。所以,最好让普通民众阶层也成为课题组观察员,有投票权和发言权。如果规划能照顾到普通民众的想法,可能会更具操作性,也更接近教育现实。
  三是一线教师群体。以前教育部门出台的不少改革措施和探索性试验,从理论上说,都很新颖独特,颇有学术建树,可一落实到课堂上,往往有花拳绣腿的感觉,这就是不少教育改革的弊端所在:实践性、可操作性不足,但理论性和新颖性却有余。一线教师作为各种教育措施的操作者,理论结合实践,对各种教育问题、难题和对各种教育病症,看得更透彻,在理论的可行性、稳定性和科学性方面,也更有深入的见地。